念珠菌病,又稱霉菌性口炎、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鸚鵡上消化道的一種真菌性傳染病,特征是上消化道(口腔、食道、嗉囊)黏膜發(fā)生白色的偽膜和潰瘍。目前該病呈世界性分布。
病鳥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食量減少或停止進食,羽毛雜亂,消化不良,嗉囊擴張下垂、松軟,擠壓時鳥兒有疼痛感,并有酸臭氣體或液體從口中排除,有的會伴隨拉稀,糞便呈灰白色。病鳥一般在一周左右逐漸消瘦,最終死亡。
本病病原為半知菌綱中念珠菌屬中的一種類酵母狀的真菌——白色念珠菌,革蘭氏染色陽性。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在健康的鳥類及人類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腸道等處均可存在。念珠菌為兼性厭氧菌,對外界環(huán)境及消毒藥劑的抵抗力很強。
根據(jù)流行病學、臨診癥狀及病理變化,可對本病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刮取口腔、食道黏膜滲出物涂片,用顯微鏡檢查菌體。
發(fā)生本病后,可選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1.制霉菌素。5000U/只飲水,一天2次,連用3天;或按150萬U/kg飼料中加入制霉菌素。(注:U為單位,具體用量按藥物實際標注換算)
2.硫酸銅。按1:3000倍稀釋,進行全群飲水,連用三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本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3.個別治療,可將病鳥口腔內(nèi)的偽膜除去,涂以碘甘油,后灌入數(shù)毫升(具體視鳥體重而定)2%硼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