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竹蛇
紅竹蛇的形狀格外漂亮,不管是形狀上仍舊品格上都值得贊美,要害的是體型沒有大且無毒,很符合喜好蛇類的伙伴們豢養(yǎng)。成年后的紅竹蛇全長約在80-90厘米,最大概長110厘米?! 〖t竹蛇說爾頭頸部共粗,鱗片光滑。普遍以赤色或者紅褐色為底色,在頭背中心眼睛及二眼后方等位子公有3條烏色縱向條紋。軀體背中線二側(cè)亦具備2條烏色直紋,以及另有9-17條外鑲烏邊的褐色橫紋與上述3條烏紋彼此接織。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紅竹蛇和紫砂蛇的區(qū)別
顏色,體型特征。
1、紅竹蛇紅色或紅褐色為底色,紫沙蛇的體背呈紫褐色,背鱗平滑無光澤;腹面呈黃褐色。
2、體型特征。紅竹蛇全長80-90厘米,頭頸部同粗,鱗片平滑在頭背眼睛及兩眼后方等位置共有3條黑色縱向條紋。軀體背中線兩側(cè)亦具有2條黑色直紋;紫沙蛇的全長可達471厘米,頭略呈三角形有隱約可見黑色“Y”形紋;眼大,瞳孔直立橢圓形;頸細,頭頸分明。頭背及兩側(cè)有對稱的綠褐色縱紋,向后延伸。
這是什么蛇在兒子房里抓到的?
紅竹蛇--屬于無毒蛇
(學 名: Elaphe porphyracea),它的形態(tài)特征:全長80-90公分。頭頸部同粗,鱗片平滑。一般以紅色或紅褐色為底色,在頭背眼睛及兩眼后方等位置共有3條黑色縱向條紋。軀體背中線兩側(cè)亦具有2條黑色直紋,以及另有9-17條外鑲黑邊的褐色橫紋與上述3條黑紋相互交錯。它分布于 臺灣,中國中部以南,印度。
別稱紫灰錦蛇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有哪些
大家一提到蛇。第一反應(yīng)就是有毒,但是這個世界的確存在毒性最小的蛇。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奶蛇
烏蛇體形較大的無毒蛇,體全長可達2.5m以上,性味歸經(jīng)為甘、平,無毒。歸肝經(jīng)。有祛風,活絡(luò),定驚的功效。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疬惡瘡。身體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的縱紋,體側(cè)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體后部消失。棲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帶,常在農(nóng)田、河溝附近,有時也在村落中發(fā)現(xiàn)。行動迅速,反應(yīng)敏捷。性溫順,不咬人。以蛙類、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奶蛇
奶蛇也是一種美國本土蛇類,當然也就成為美國蛇類業(yè)者的培育對象。在寵物蛇市場上也是很熱門的種類,與王蛇,玉米蛇形成游蛇科也就是黃頷蛇科的鐵三角,都是寵物市場上不能或缺的重要角色。嚴格來說,這幾種游蛇類對人類都有益處,因為它們可以控制老鼠的數(shù)量減少農(nóng)作物的損失。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王蛇
王蛇,又名皇帝蛇。王蛇屬(學名:Lampropeltis)是蛇亞目游蛇科下的一個蛇屬,屬下的蛇類通稱王蛇。當中包括著名的牛奶蛇。王蛇屬的學名“Lampropeltis”源自希臘語“λαμπρος”,意指“閃亮的鱗甲”,形容王蛇屬蛇類色彩華麗的背鱗。王蛇性情溫馴,生活要求較低,容易照料,是一種常見的寵物蛇。
王錦蛇是一種體大力強,行動迅速而兇猛的無毒蛇,它有一對發(fā)達的肛腺,分泌物能散發(fā)出特殊的異樣臭味,有人根據(jù)這種臭味就能追蹤到王錦蛇的藏身之處,所以“臭黃蟒”又成了它的另一外號。王錦蛇是貪吃的食肉動物,如果抓不到鼠、鳥、蛙、蛇、蜥就不愿進食;在餓得發(fā)慌時,也會吞吃同類的幼蛇或敢于向巨大的黑眉錦蛇發(fā)起猛烈的攻擊。中國國內(nèi)除東北以外,其他地區(qū)均有分布。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漁游蛇
中國境內(nèi)共有5種漁游蛇屬物種分布,分別為漁游蛇、黃斑漁游蛇、黑斑漁游蛇、圣約翰漁游蛇和三角漁游蛇。一般常說的漁游蛇多指國內(nèi)分布最為廣泛也最常見的黃斑漁游蛇。
翠青蛇,又名小青龍、青蛇、青竹標,翠青蛇是一種脾氣非常溫順的無毒蛇,性格“內(nèi)向”,見了人好像特別怕“羞”,終是猶恐避之不及,既不攻擊人,也不咬人。因其數(shù)量稀少已成罕見蛇種,已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該物種也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鈍尾兩頭蛇
鈍尾兩頭蛇,為游蛇科兩頭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雙頭蛇、越王蛇、兩頭蛇、枳首蛇。它是無毒蛇類。因有較大價值,被中國國家林業(yè)局收錄為受保護的野生動物之一。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鈍尾赤鏈蛇
赤鏈蛇,又稱火赤鏈、紅斑蛇、三更蛇,是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后有一黑紋向后達第7枚上唇鱗。大多生活于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并常出現(xiàn)于住宅周圍,在村民住院內(nèi)常有發(fā)現(xiàn)。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別名枕紋錦蛇、麻蛇。中國北方廣布的無毒蛇。生活力強,耐饑渴。性情比較溫順,行動較遲緩。捕殺小鳥、蜥蜴昅小型鼠類為食。它的耐餓能力很強,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玉斑錦蛇
玉斑錦蛇屬于游蛇科,別名杏樹根子桑根蛇美女蛇,全長可達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頭部有三道黑斑;背有一行幾十個黑色菱形斑,菱形斑及邊緣;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錯排列著黑橫斑。生活于丘陵山區(qū)林地,捕食蜥蜴和鼠類,卵生,無毒。 是北京地區(qū)稀有種類,僅在密云和懷柔云蒙山區(qū)、海淀香山櫻桃溝部分地區(qū)有少量發(fā)現(xiàn)。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馬河流域比較常見。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紅竹蛇
紅竹蛇,它的形態(tài)特征:全長80-90公分。頭頸部同粗,鱗片平滑。一般以紅色或紅褐色為底色,在頭背眼睛及兩眼后方等位置共有3條黑色縱向條紋。軀體背中線兩側(cè)亦具有2條黑色直紋,以及另有9-17條外鑲黑邊的褐色橫紋與上述3條黑紋相互交錯。它分布于 臺灣,中國中部以南,印度。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束帶蛇
陸地束帶蛇是一種十分粗壯的大束帶蛇。它的斑紋差別很大,但通常沿著背部有一條醒目的線條,并且沿著腹側(cè)也各有一條線條。線條之間的地方顏色較淺,并且?guī)в邪唿c;或者線條之間的顏色較深,帶有白色的斑點。長可達1米。陸地束帶蛇分布在美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qū),除了沙漠地區(qū)外,還有加拿大西南部與之相毗鄰的草原和稀疏的林地,通常在潮濕的地方,但有時也在田地中。比其他的束帶蛇在水中生活的時間要短。食物為兩棲類動物和嚙齒動物。胎生繁殖,每胎產(chǎn)下4~15 條幼蛇。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細白環(huán)蛇
細白環(huán)蛇,為游蛇科白環(huán)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于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的廣西、海南、福建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或山地。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頸棱蛇
頸棱蛇屬游蛇科頸棱蛇屬的無毒蛇,該屬在世界上已知有4種,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我國僅有頸棱蛇兩亞種。中型蛇類。頭部在縮扁時會呈三角形,外觀非常類似山烙鐵頭和蝮蛇,但山烙鐵頭和蝮蛇瞳孔垂直,有頰窩,可作為辨別二者的依據(jù)。游蛇科蛇類我國產(chǎn)有37屬144種,幾乎都為為無毒蛇。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粉鏈蛇
粉鏈蛇為中國特有種。目前僅知分布于海南省海南島上。棲息于平原或丘陵近水域處,曾發(fā)現(xiàn)白天匿居樹洞中。傍晚外出活動。飼養(yǎng)條件下觀察到以蛇為食物。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花尾斜鱗蛇
花尾斜鱗蛇體背黑褐色,體背有22個左右的近乎菱形的黃褐色斑紋,每塊約有4行鱗的橫寬,1~2行鱗片的長度,該黃褐色斑在體后部合并,形成一條黃褐色的縱線,直到尾端,縱線兩側(cè)為黑色縱帶,腹鱗兩側(cè)有黑色的斑紋。頭部有一“^”形黑斑,頂端起于額鱗后緣,兩側(cè)后延到口角后方,外緣為土。眼后到口角有一黑帶,頸部有一箭形黑斑,尖端達頂鱗后緣。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黃金蟒
黃金蟒是緬甸蟒蛇的白化突變種,是一種十分稀少的變異品種。黃金蟒的成體可以長到7米長。在野外的黃金蟒如果有機會與另一條黃金蟒交配,就會將它獨特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但是這種幾率十分小,因而黃金蟒十分難得。印度人將其作為“神靈”加以崇拜。[1]野生條件下黃金蟒無法存活,因其本身就是種病態(tài),體內(nèi)缺少黑色素,免疫力低下易患多種疾病,原有保護色功能的喪失無法躲避天敵并且會因為吸收過多紫外線而死亡,現(xiàn)存?zhèn)€體均為人工繁育。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三索錦蛇
舊稱三索錦蛇,背面灰色或黃褐色,生活于450-1400m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帶,主要捕食鼠類,也捕食蜥蜴、蛙類及鳥類,甚至取食蚯蚓。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坡普腹鏈蛇
坡普腹鏈蛇為爬行動物,別名黑鏈游蛇。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方,常棲息于低山區(qū)流溪或其他水體。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281至92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海南島那大。
黑眉錦蛇,大型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又叫黑眉曙蛇,別名黃頜蛇﹑枸皮蛇﹑黃喉蛇﹑慈鰻﹑黃長蟲﹑家蛇﹑廣蛇﹑菜花蛇﹑三索蛇﹑秤星蛇等。主要分布于朝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臺灣以及中國地區(qū)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區(qū)以及常棲居于房屋及其附近;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3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浙江寧波、泰國。黑眉錦蛇頭和體背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條明顯的黑紋,體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狀斑紋,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體背中段往后斑紋漸趨隱失,但有4條清晰的黑色縱帶直達尾端,數(shù)行背鱗具弱棱。由于該蛇具有較大藥用價值,常被人類捕殺,數(shù)量不斷銳減。另外黑眉錦蛇有8個亞種分化。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臺灣小頭蛇
臺灣小頭蛇為小型蛇類,成年體型通常在60cm左右,最長可達95公分長,頭部小,頭后有倒V的花紋,背部有條磚紅色的縱帶,并有不明顯褐色閃電狀的花紋,成蛇腹部為褐白色幼蛇為磚紅色,常被誤認為 飾紋小頭蛇 其實不是,小蛇時背部的縱帶和閃電花紋皆不明顯,上頷后方牙齒特化大,寬而扁適合劃開蛋殼。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老撾白環(huán)蛇
老撾白環(huán)蛇為游蛇科白環(huán)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于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的云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老撾山脈、泰國。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山王蛇
山王蛇,體長100厘米左右,喜歡隱藏在水域附近的落葉下,倒木下。主要分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南部至墨西哥北部一帶,棲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針葉林和灌叢地帶。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草腹鏈蛇
草腹鏈蛇為蛇亞目游蛇科腹鏈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俗名黃頭蛇、花浪蛇、土地公蛇、草尾仔蛇。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黑頭劍蛇
黑頭劍蛇為游蛇科劍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黑頭蛇。分布于越南、老撾以及中國的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一般生活于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區(qū)以及常見于石洞、樹叢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400至2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湖北宜昌。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中國水蛇
中國水蛇,為游蛇科水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泥蛇。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320米左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中國。它體內(nèi)含有豐富EPA成分,是蛇油一種主要成份。是國家"三有"(有益、有重要經(jīng)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動物,同時也是湖南省的重點保護動物,不允許販賣或食用。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中國小頭蛇
中國小頭蛇俗稱秤桿蛇,游蛇科小頭蛇屬,無毒,體長約半米,山區(qū)和平原均有分布,產(chǎn)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綠錦蛇
綠錦蛇為游蛇科錦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于印度、越南以及中國的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生活習性為樹棲。是我國易危物種。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滑鼠蛇
滑鼠蛇又稱華鼠蛇、水南蛇、水律蛇、菜蛇、南蛇、華錦蛇,是游蛇科鼠蛇屬的一種無毒蛇。背面黃褐色,體后部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橫紋。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區(qū),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qū)、丘陵、平原地帶。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產(chǎn)卵,卵數(shù)7~15枚,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chǎn)卵12枚。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溫泉蛇
溫泉蛇是中國獨有的珍稀蛇類,棲息在高原溫泉附近的巖石洞穴或石堆中,冬、夏季都可以見到;溫泉附近的石堆縫隙中常可以看見蛇蛻;也見它們在高原溫泉附近的小河、沼澤中活動,以高山蛙、幼鼠兔、魚類為食,雌蛇一次產(chǎn)卵6枚。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狐貍蛇
中文名狐貍蛇,俗名別名,英文名FoxSnake,拉丁學名Pantherophisvulpinus,地理分布廣泛分布于北美的五大湖附近。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球蟒
球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一種分布于非洲的無毒蟒蛇,是非洲蟒類中最小的種類。球蟒生活于中非和西非,從塞內(nèi)加爾到烏干達,從草原到樹林,它們在樹上與在地上同樣感到舒適。它們喜歡微弱光線的環(huán)境,在黎明和黃昏,它們會變得活躍。在歐洲,它們被稱呼為“皇蟒”,而在美國就用“球蟒”這一稱呼,這是因為當它們感到緊張的時候,它們會把自己的身體卷縮成一個很緊的球,并把頭穩(wěn)固的藏在中心。像很多其他蟒類一樣,球蟒也是一種溫和的蛇類。
世界上毒性最小的蛇之灰鼠蛇
灰鼠蛇,學名,為無毒蛇,行動敏捷,性溫順,一般不主動襲擊人。白晝活動,晚間蜷伏于竹枝上?;沂笊咴诒蛔阶r,具有斷尾逃逸的習性。香港俗稱過樹榕,廣泛分布于印度、泰國和印尼等國。在中國見于華南諸省(包括香港和臺灣)。
毒蛇的外貌象征?
蛇的外貌特征
蛇的外貌特征,蛇是一種有靈性的生物,而且也是很多人最為害怕的一種動物。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詮釋可真是千差萬別,也有象征著智慧和祥和的寓意。下面是關(guān)于蛇的外貌特征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
蛇是世界上比較危險的一類動物,由于其毒性不可預(yù)測,很多人都避而遠之。以下是我整理的關(guān)于蛇的科普知識,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經(jīng)驗。
世界上有幾種蛇
全世界有毒蛇約有650余種,能致死人命的約有200余種。我國有蛇類158 種毒蛇47種,有致死人命的有10種,好大眼鏡王蛇、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蝮蛇、 五步蛇、竹葉青、海蛇、蝰蛇、烙鐵頭等,其中以大眼鏡王蛇最毒。 毒蛇的頭大多呈三角形,頭部兩側(cè)口角的上方有一對毒腺,上頜骨不宅有一對或數(shù) 對粗長的毒牙,所以被 毒蛇咬傷后,皮膚上除了有細小的牙痕外,還有兩顆較細的 毒牙痕。毒腺與毒牙相通,它分泌的毒液(分神經(jīng)毒和血液毒兩種),通過毒牙咬人, 注入人體,造成中毒。 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等毒蛇含有神經(jīng)毒,毒害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肌肉麻痹。被這類毒蛇 咬傷后,局部僅有輕微灼熱或癢感,1~3小時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狀,四肢無力、流涎、 眼皮下垂、惡心嘔吐、語言不清、吞咽困難等。嚴重者全身癱瘓、昏迷、抽搐、瞳孔 散大,最后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五步蛇、竹葉青、蝰蛇、烙鐵頭等毒蛇含有血液毒,能溶解組織、溶血和抗凝血作用, 主要損害血液和破壞血管壁,引起全身出血。被這類毒蛇咬傷后,局部劇痛、腫脹明 顯,并迅速向上蔓延,皮膚起血泡甚至壞死,傷口流血不止。病人全身酸痛、畏寒發(fā) 熱、口渴煩躁、血壓下降、休克、多處出血(如皮下出血、鼻出血、嘔血、咳血、尿 血等)。嚴重者可發(fā)生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弱。 大眼鏡王蛇、眼鏡蛇、蝮蛇等毒蛇分泌的毒液中,既含神經(jīng)毒又含血液毒,因此稱為 混合毒。病人中毒后出現(xiàn)上述兩種毒液的中毒癥狀。 被毒蛇咬傷后應(yīng)立即上止血帶,防止毒素吸收。止血帶扎在傷口近端,距傷口5~10 厘米處;止血帶不宜扎得過緊,并每隔30分鐘左右松一次,每次松1~2分鐘。止血 帶待用了解毒藥以后去掉。傷口可用清潔的水沖洗。經(jīng)過上述簡單處理盡快轉(zhuǎn)送到醫(yī)院 治療。 常用的解蛇毒藥有季德勝蛇藥、群生蛇藥、上海蛇藥、廣東蛇藥等。最有效的為抗蛇毒 血清。
一、外部形態(tài)
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
1、頭部 一般無毒蛇呈圓錐狀,吻端細而后端粗。但大多數(shù)的毒蛇蛇頭后部特別寬大,背面像三角形,這是有毒蛇和無毒蛇在外形上的最大區(qū)別點。頭部兩側(cè)有一對眼,覆蓋著一層透明膜,沒有上下眼簾,眼睛不能閉合。蛇的視力很微弱,不能看見遠的物體,只能對較近的物體看得清楚。
蛇的聽覺器官--耳朵的結(jié)構(gòu)也很簡單,只有內(nèi)耳,沒有外耳及鼓膜結(jié)構(gòu),所以聽覺是十分遲鈍的。眼的前方有一對鼻孔,是呼吸空氣的門戶,但它不是嗅覺的主要器官。嗅覺主要依靠口腔頂部的一對凹狀鋤鼻器。有些毒蛇在眼和鼻孔之間還有一個陷窩組織,又稱頰窩,它是熱位測定器,是調(diào)節(jié)蛇體溫度的裝置。
蛇的嘴巴張得很大,上下頜能張開到130度角,因此能把比它頭部大好幾倍的動物吞下。同時在上下頜骨和腭骨上,還生長著兩排或四排尖細的實心牙,有防御外敵侵襲和捕捉食物的作用。毒蛇除有實心牙外,還有一對或數(shù)對又長又粗的牙齒,長在上頜骨的前端或后端。這種牙是毒牙,有的呈管狀,叫做管牙;有的如水溝狀,叫溝牙。
2、軀干部 呈長筒狀,有鱗片覆蓋。沒有四肢,但是蛇沒有腳怎能行走呢,是由于蛇在粗糙的地面上作一連串的波浪狀彎曲,體側(cè)不斷向地面施加壓力,由于地表的反作用力關(guān)系,所以能推動蛇體向前前進。軀體較粗的蛇,常常采取直線運動方式爬行。這類蛇的特點是腺鱗與其下方的組織之間較疏松,由于肋骨與腹鱗間的肋皮肌有節(jié)奏的收縮,使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于地面,于是蛇體就能不停地呈一直線向前運動。一般蛇類,軀干上的背部鱗片較小,呈六角形或圓形,軀干后端的腹面具有一條裂縫,這就是。
3、尾部 以后的部位為尾部。尾部自前端向后端逐漸變小。雄蛇的尾部粗而短,其中有一對交接器,但雌蛇的尾部驟然變細,這是區(qū)分雌蛇和雄蛇的主要區(qū)別點之一。
二、蛇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蛇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為:皮膚系統(tǒng)、骨骼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泄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
1、皮膚系統(tǒng) 包括表皮和真皮兩部分。(1)表皮:由最深層的生發(fā)層、表層的生活細胞層和中間的角質(zhì)層組成。體表的鱗片則是表皮角化的產(chǎn)物。(2)真皮:由淺層的疏松結(jié)締組織、色素細胞以及深層的致密結(jié)締組織組成。
2、骨骼系統(tǒng) 包括頭骨、脊柱及肋骨三部分。(1)頭骨:從其來源而言,系由腦質(zhì)、咽顱及皮顱組成。(2)脊柱:由212-232塊脊椎骨構(gòu)成。脊椎分為寰椎、樞椎、軀椎及尾椎四部分。
3、蛇的肌肉系統(tǒng) 包括頭部肌肉,軀干部肌肉,尾部肌肉以及皮肌等。(1)頭?。悍植加陬^的背面、腹面、兩側(cè)以及眼的周圍。(2)軀干部肌肉:分為軸上肌及軸下肌兩部分,軸上肌位于脊椎骨之上面,軸下肌位于脊椎骨下面,并有K肌和短肌之分。(3)尾部肌肉:分為軸上肌和軸下肌,肌肉結(jié)構(gòu)基本上與軀干肌一樣。(4)皮?。合倒羌≡谂咛r分化出來的一類肌肉,分布于軀干部的腹面。
4、呼吸系統(tǒng) 包括鼻、喉、氣管和肺四部分。主要功能是完成氣體交換,吐故納新的生理功能。
5、消化系統(tǒng)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1)消化管:起于口,止于泄殖肛孔。分為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和泄殖腔等器官。(2)消化腺:從食道至大腸的整個管道上富有皺榻,有增大其表面積和增加消化腺分泌功能的作用這利于蛇吞食較大的動物和加強消化、吸收功能。
6、循環(huán)系統(tǒng) 包括心臟、血管、淋巴系及血液等四部分。主要完成新陳代謝這一重要生理功能。
7、泄殖系統(tǒng) 包括泌尿和生殖兩個系統(tǒng)。(1)泌尿系統(tǒng):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排泄體內(nèi)廢物。(2)生殖系統(tǒng):又分雌雄兩性,是繁衍后代的器官。
8、神經(jīng)系統(tǒng) 包括中樞系統(tǒng)和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兩部分。(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由腦和脊髓構(gòu)成,是蛇體的最高統(tǒng)帥機關(guān)。(2)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神經(jīng)和脊神經(jīng),是一種感覺神經(jīng)支。
9、感覺器官 由眼、耳的柱骨、內(nèi)耳、頰窩、舌、鋤鼻器和鼻組成。蛇體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外界環(huán)境各種不同的刺激,通過神經(jīng)沖動,完成感覺功能。
10、染色體 它是蛇類遺傳物質(zhì)的載體,也是繁衍后代的一種生殖細胞。
三、蛇的生理特性及其弱點
1、視力差 蛇的雙眼生于頭部兩側(cè)。眼球由最外層的鞏膜、中間層的角膜和內(nèi)層的脈絡(luò)膜組成。鞏膜不透明,有保護眼球的作用;角膜透明,有圓形瞳孔;脈絡(luò)膜上分布有血管及神經(jīng),含有許多黑色素。脈絡(luò)膜向前伸延到晶狀體前面形成一圈虹膜,由色素細胞及平滑肌組成,具有伸縮性;晶體呈圓球形,曲率不變,主要靠不同眼肌把物體移遠或移近視網(wǎng)膜來聚焦,所以它的視力很差,1米以外的物體很難看見。
蛇的視覺也很不敏感,因其雙眼生于頭的兩側(cè),視野重疊的范圍極小,因此只有范圍很小的雙眼視覺。眼球后方?jīng)]有視凹,視覺不敏銳,尤其對于靜止的物體更是視而不見。只能辨認距離很近的活動的物體,這就是在投料飼養(yǎng)時毒蛇不吃已死的食物的緣故。
2、聽覺遲鈍 蛇沒有外耳和中耳,只有耳柱骨,沒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所以蛇不能接受空氣傳導來的聲波。蛇只有內(nèi)耳(包括聽覺器--聽壺、球狀囊和平衡器--半規(guī)管、橢圓囊和中耳的耳柱骨),一端連于內(nèi)耳的卵圓窗,另一端連于方骨附近的橫骨上隅肌的內(nèi)側(cè)方,對于從地面?zhèn)鱽淼恼饎訁s很敏感,所以人在荒涼草地上勞動或行走時,用棍棒敲打地面或故意加重腳步行走,就能把蛇嚇走,這就是打草能驚蛇的道理。
3、行動時折轉(zhuǎn)困難 蛇沒有腳,行動時主要靠附著于脊柱上一系列肌肉的`交替收縮和舒張所產(chǎn)生的力量才能向前爬行的。由于脊柱的兩側(cè)各有一組肌肉,一側(cè)收縮而另一側(cè)舒張,這樣會使蛇體彎曲起來。這種一張一弛的波浪式運動,能從頭至尾在身體兩側(cè)以相反的位置傳遞過去。如果這種波浪運動在傳遞過程中沒有遇到阻礙物,這些肌肉活動所形成的彎曲就會毫無阻力地通過全身,但是如果地面凹凸不平或坎坷狹窄,彎曲運動會受到干擾,并在每一個接觸點上都會產(chǎn)生壓力,這種壓力只有大于蛇的滑動摩擦時,才能使蛇向前運動;另一方面,因為蛇的肺活量較小,爬行一段路程后,就會覺得力不從心,氣喘吁吁,所以蛇怎么也比不上人跑得快,就是這個緣故。又因為蛇的椎體活動受到一定角度的,使其不能轉(zhuǎn)折掉頭,故捕蛇能手多在蛇的后面把蛇尾抓住,就可以避免蛇的傷害。
4、蛇蛻皮期間易捕捉 蛇體由于生發(fā)層細胞的不斷,形成一種新的生活細胞層和角質(zhì)層,在酶的作用下,舊的生活細胞層被溶解,使舊的表皮角質(zhì)層能與新生的細胞層分離開來,這樣蛇體可借助環(huán)境中的石塊或樹枝,把上下頜的表皮磨開并逐漸向后翻脫,這種蛇蛻,中醫(yī)稱龍衣。蛇的體表無汗腺,且易于角化,所以蛇每年要脫皮3-8次。如果每年養(yǎng)蛇100條,可獲龍衣2-3公斤,單蛇蛻這一項收入,就能獲300多元。由于蛇在脫皮期間,需要消耗體內(nèi)大量的養(yǎng)料,常使蛇處于半僵狀態(tài),這個時期的毒蛇不僅體瘦、乏力,而且性情溫柔、極易捕捉,很少會傷害人。
5、嗅覺靈敏 蛇的舌細長、尖端分叉。舌體由多種連向(縱向、左右向、背腹向、斜向等)的橫紋肌組成,橫紋肌內(nèi)有豐富的纖維分布于其中,它能不斷地伸縮,所以蛇的舌尖是非常靈活的。因為蛇舌上的皮膚組織中沒有味蕾,故無味覺功能,但它卻是嗅覺的重要輔助器官。蛇舌經(jīng)常伸出口外,搜集空氣中的各種化學物質(zhì),并粘附或溶解于濕潤的舌面上,再把它運送人鋤鼻器中,然后再產(chǎn)生出嗅覺來。一般地說,蛇是喜腥味而惡芳香氣味的,所以身上帶有芳香濃郁氣味的藥物(如雄黃等)的人是可以驅(qū)蛇的。五步蛇的頰部有一對頰窩,稱為熱測位器,對紅外線特別敏感;位于頭部兩側(cè)外鼻孔與眼之間的三角形陷凹的內(nèi)膜上有一層約10-15微米厚度的薄膜,膜上密布有從三叉神經(jīng)分支而來的神經(jīng)末梢。當外界溫度發(fā)生變化時,通過神經(jīng)末梢及三叉神經(jīng)傳導到中樞,這樣就會產(chǎn)生溫差感覺。如果在五步蛇周圍出現(xiàn)有老鼠等恒溫動物活動時,五步蛇不僅能覺察出來,并能確定該動物的位置,隨之進行追蹤并加以襲擊吞滅之。所以頰窩是一種有助于蛇類覓食的特殊器官,這種特殊器官更有利于蛇在夜間覓食。研究發(fā)現(xiàn)五步蛇之所以具有撲火習性,亦與頰窩上的熱測位器有關(guān)。
蛇的象征意義
蛇象征意義是幸運、吉祥和神圣。人們把蛇分為家蛇和野蛇,有些地方認為家里有了家蛇是吉兆。在國外,古埃及人認為蛇是君主的保護神。法老用黃金和寶石塑造了眼鏡蛇的形象,并飾進皇冠,作為皇權(quán)的徽記。公元前的歐洲國家使節(jié)把兩條蛇的形象雕刻在拐杖上,代表使節(jié)權(quán),是國際交往中使節(jié)專用的權(quán)杖,蛇又成為國家和權(quán)威的象征。
蛇象征意義是追求愛情和幸福。這一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民間傳統(tǒng)故事《白蛇傳》。
蛇的第三個正面的象征意義是長壽、生殖和財富。在中國文化中,蛇和龜是長壽的象征。練習瑜伽功的人認為蛇可以活500年,人體內(nèi)有一種象蛇一樣盤繞著的力,稱為“蛇力”,只要修練得法,就可以把這種力釋放出來。蛇還是財富的象征,蛇有自己的地下王國,里面有無數(shù)寶藏,所以想發(fā)財致富的人必須到蛇廟中去虔誠祈禱。
蛇的第四個正面象征意義是醫(yī)藥和醫(yī)業(yè)。中國民間有蛇能識別藥草的能力。
(詳情查看)
(詳情查看)
(詳情查看)
(詳情查看)
(詳情查看)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yǎng),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yīng)激反應(yīng)導致的,多數(shù)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huán)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xiàn)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yǎng)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yǎng)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yǎng)大型龜?shù)娜巳骸?/p>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nèi)臟出現(xiàn)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nèi)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nèi)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fā)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wù)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chuàng)意街區(qū)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guān)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y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nèi)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guī)外科手術(shù)。
陽炳中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guī)外科手術(shù)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